Friday 27 July 2012

[展覽]泰德美術館的普普風生活(Pop Life)



這是2009年年底的展期, 在泰德美術館(Tate Modern)的"(Pop Life: Art in a material world)的展覽。


上隆(Takashi Murakami)的"太陽花球"在展場的商店販售,那一團由太陽花組成的大圓球,對我這個只有嬰兒般單純到可以的審美觀,要是亮亮的或色彩鮮艷事物,就可以成功的誘引我的視線與行動, 太陽花的周邊商品,可愛討喜極了
 
"Pop Life"是很成功地集結多樣的當代藝術品展覽, 近代的美術家一直想為這段美術進程定義,或者是找一個代表性的大師與作品,難度高到它們還是繼續沿用"當代藝術"(Contemporary Art)這個名詞來描述這個階段所創造出來的藝術品。

走過了哥德, 和巴洛克等風格, 現代藝術真的很難去界定它是甚麼, 或是將往哪裡走, 不過其中"普普風"就是突出的風格代表之一。於是展場的第一個部份,就是介紹八十年代的安迪沃華(Andy Warhol),以及他的自畫像(self-portrait)。

Andy用畫家的自畫像,來自我推銷(self promotion),讓看畫的人除了被他鮮艷的顏色與大膽畫風吸引外,也認識了他,記住了他。所以從他的畫裡,看到的並不只有他,還有他的行銷術了。這招在後來被他影響的畫家們,很常被運用上。 

像是Richard Prince, Keith Haring, Martin Kippenkerger, 跟 Jeff Koon等, 都深受這個股自我推銷(self promotion)的影響。



其次,就是Keith Haring的"普普風商店"(Pop Shop),就像是踏進黑白世界一樣,黑色的粗線條勾畫出簡單而趣味的圖騰,Keith進而將自己的畫作成T恤、胸針等商品在他的店裡面販賣,譬如說"Subway Drawings"、"Radiant child"等, 讓人們可以把他的畫穿在身上,帶在身上,這些概念也啓發了很多後來的藝術創作設計家們,是個很成功的行銷方式。

而Damien Hirst的部份,他可以說是當時2009年, 世界上數一數二有錢跟有名的藝術家, 因為他在2008年把"Beautiful inside my head forever"系列的作品, 高價賣給英國蘇富比後, 一舉成名(成名的原因除了是他的作品價值連城, 還有他破壞了藝術界的倫理, 跳過經紀人, 直接把作品賣給蘇富比)。

Aurothioglucose(2008) @ Damien Hirst.


"False Idol"(2008)的綿羊, (就是他"Beautiful inside"的系列作品, 除了羊之外, 還有馬、斑馬、鯊魚等多種生物);  "Aurothioglucose"(2008)則由英國蘇富比拍賣協會收購, 價值高達六十五萬元英鎊之多(約台幣三千四百萬元!)。

 另外他的行動藝術“Chris and Gary"作品,找來一對活生生的雙胞胎兄弟,坐在椅子上玩"I phone", 如實地描繪現代人的生活



當然, 普普風涵括範圍之廣, 音樂, 兩性, 同性, 戰爭, 政治, 環保等,譬如Pruitt Early之於同性議題, Piotr Uklanski之於納粹神話, Andrea Fraser之於情色 ,Maurizio Cattelan之於黑色幽默。
Rabbit(1986) Jeff Koon.


然而還有一區十八禁的作品, 除了Jeff Koons的兔子(Rabbit, 1986), 稱的上趣味性外, 其他被展放在"消失的密室"裡。


展場的最後一區,即是當初最吸引我的村上隆與他的作品們。果然是聲光色效果十足,一個巨幅的平面電視掛在牆上,播放著讓宅男們都瘋狂的音樂短片, Kirsten Dunst穿著超短迷你裙, 在東京街頭邊唱邊跳的, 只要是宅男都會張嘴, 露出傻傻淺淺的微笑。 
Made in Heaven(1989)@ Jeff Koon


而他的"Simply things"是他跟美國唱片製作人Pharrell Williams合作的作品(這些小東西, 包括了 a cupcake, a bag of Doritos, a bottle of Heinz ketchup, a Pepsi can, a sneaker, a condom, and a bottle of Johnson's baby oil), 早在瑞士展覽時,就被以兩百萬元歐元賣出了, 可以在看到這個作品, 真的有不虛此行!


總地來說, 要先抓到觀眾的眼睛,才能抓到觀眾的鈔票囉, 這也是普普風的精髓了。


藝術品除了需要具有一定程度的水準外, 還是需要行銷的, 行銷的效果往往會有超值的獲得。這些知名的普普風藝術家就是擺脫了藝術的曲高和寡, 非常成功地向商業靠攏, 並且藉由商業的利益, 讓自己的藝術作品知名大賣, 相輔相成。